銀行機構以產業振興為抓手強化金融支持
“雖然貧困縣已全部宣布摘帽,但對于原來的深度貧困地區、新培育的扶貧產業、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還需要保持金融扶貧的穩定性,不但要‘扶上馬’,還要再‘送一程’,防止脫貧后返貧。”郵儲銀行行長郭新雙近日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站在即將邁入“十四五”時期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讓剛剛擺脫絕對貧困境地的人們過上更好的日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是新時期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交匯和過渡時期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金融時報》記者近日采訪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了解到,為做好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金融支持工作,多家銀行已陸續出臺相關措施。對此,業內專家也強調,銀行業要在前期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繼續構建長效機制,實現金融扶貧工作可持續發展,為鞏固脫貧成效、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從產業入手
“總體來看,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扎實開展了金融精準扶貧工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也要求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持續發展壯大扶貧產業等,需要銀行業金融機構延續金融精準扶貧政策,為脫貧人口、脫貧地區、加強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集中安置區公共服務和配套基礎設施等繼續提供各類金融服務。”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專家普遍認為,當前,已經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特別是以前的深度貧困地區和掛牌督戰地區,鞏固脫貧成果任務艱巨,而發展產業則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
從銀行業多年來的金融扶貧實踐來看,加快產業貸款投放是金融服務脫貧攻堅最有效的手段,也是鞏固脫貧成果、實現貧困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如國開行以產業扶貧為著力點,著力增強貧困地區“造血”能力,積極探索符合貧困地區實際的市場化支持模式,通過轉貸款、與各類龍頭企業合作等方式,“十三五”以來累計發放產業扶貧貸款3686億元。
“從農行經驗來看,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引導金融機構以扶持產業發展為重要著力點,發揮自身優勢,通過信貸支持龍頭企業和產業鏈上各類主體、內聯外引幫助貧困地區引進投資項目、支持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和做大做強,實現‘支持一個產業、繁榮一片區域、帶富一方百姓’。”農行相關負責人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
記者了解到,未來一段時間,銀行業將持續在支持產業振興方面著重布局。
“國開行將堅決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在過渡期內,保持當前扶貧信貸政策不變,將產業扶貧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根本途徑緊抓不放。探索轉貸款等多種方式,積極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并推動其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助力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分享更多產業發展成果。”國開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郵儲銀行將以產業振興為著力點,把產業扶貧的寶貴經驗與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圍繞‘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創新產品和優化現有要素,支持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以產業興旺鞏固脫貧攻堅的可持續性。主動創新服務模式,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家庭農場’ ‘公司+合作社’等模式,以產業鏈金融帶動上下游農戶發展。”郵儲銀行相關負責人稱。
以創新發力
“目前,貧困地區仍然存在著金融扶貧基礎設施和體系建設不足的問題,金融機構要協同相關機構,加快這些地區信息網絡建設,為移動支付、線上貸款等搭好金融基礎設施,消除‘數字鴻溝’和交通瓶頸,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可獲得性,使當地居民擁有更多致富機會。”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分析認為。
專家表示,當前,一些地區金融基礎設施仍較為薄弱,金融市場發育不全、金融需求差異性也較大。要克服這些困難和障礙,只有依靠金融創新。
據記者了解,我國銀行業在實施定點扶貧“三大工程”中,正是針對貧困地區實際,通過科技產品創新、互聯網服務模式創新、數字化業務創新等,探索出一系列既符合經濟金融規律,又貼近脫貧攻堅需求的新舉措新打法。
從農行實踐來看,近年來該行針對貧困農戶需求分散、單筆金額小,但組織化程度較高且相關數據較為健全的實際,創新開展的依托線上線下結合的“惠農e貸”服務,破解了大型金融機構服務分散小農戶的成本和風險難題。
“在接續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建立健全金融創新機制,通過加速推進‘三農’金融業務數字化轉型,不斷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水平。” 農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創新是開發性金融的靈魂,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國開行相關負責人強調,將全面總結支持脫貧攻堅的思想理念、方法制度、融資模式、成功路徑,借鑒運用于鄉村振興領域。積極適應新的政策要求和市場環境,用好農村土地政策,強化縣域資源統籌,構建綜合平衡的市場化融資模式,不斷創新支持鄉村振興的政策、產品和服務,助力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加強多方合作
從銀行業近年實踐來看,扶貧工作頭緒多、涉及面廣、具體工作紛繁復雜,特別是金融扶貧因涉及到資金和利益問題,更考驗金融機構的管理能力和協調能力。
“應多方努力,協同發力,推動農村金融服務質量持續改善、金融資源供給不斷增加、農業產業持續發展壯大、融資擔保服務體系和農業保險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以及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清收力度加大,為金融扶貧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董希淼建議。
實踐證明,銀行業結合自身優勢積極與政府、同業等加強協作,正是破解扶貧難題的有效路徑。多家銀行也表示,將繼續堅持這一經驗方法,接續推進鄉村振興金融服務。
“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是各級政府、金融機構的共同目標。國開行作為黨領導下的開發性金融機構,將進一步加強與國家有關部委、地方政府的溝通對接,主動參與政策制定,為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推進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國開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行將堅持規劃先行,以“十四五”規劃編制為契機,主動提供融智服務,積極參與國家和地方相關規劃編制工作,重點做好配套系統性融資規劃,以規劃為切入點,深入挖掘銀政合作機會,提高響應速度和服務效率,全力以赴、全方位服務鄉村振興發展。
“農行在金融扶貧工作中,高度重視與黨政部門、金融同業、社會團體、龍頭企業等加強協作,在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動作戰中,凝聚各方合力,共同破解扶貧難題。在新時期接續推進鄉村振興金融服務過程中,要繼續堅持多方合作這一基本方法和經驗。”農行負責人透露,該行將進一步創新完善服務“三農”風險共擔機制,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履約監督機制和風險防控機制等,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共同做好“三農”客戶的甄選、貸款的調查發放管理,確保鄉村振興信貸資金“貸得出、用的準、收得回”,為新時期進一步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