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風險中性”理念 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金融機構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1.25變1”
為進一步完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引導金融機構市場化調節外匯資產負債結構,人民銀行、外匯局近日決定將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25下調至1。
這是自今年3月份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從1上調至1.25后,時隔僅9個月再次調整。這次參數調降主要是針對金融機構,并不涉及企業。
調節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有哪些依據?2017年,人民銀行發布的《關于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有關事宜的通知》明確,可根據宏觀經濟熱度、國際收支狀況和宏觀金融調控需要對跨境融資杠桿率、風險轉換因子、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等進行調整。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分析,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調整,主要影響境內金融機構和企業跨境融資行為,如果上調這個參數,意味著境內金融機構和企業跨境融資敞口空間提升,相應地將增加我國整體外債規模,反之亦然。因此,參數的調節需要綜合考慮我國宏觀經濟、企業融資需求和外債風險敞口。
今年3月份,為強化金融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擴大利用外資,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人民銀行、外匯局曾將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由1上調至1.25。外匯局副局長宣昌能當時表示,參數調整后,企業跨境融資風險加權余額上限由原來的凈資產的2倍提高到2.5倍,向境外融資的空間較之前擴大了25%。
“彼時該參數上調,有利于境內機構,特別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多渠道籌集資金,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
隨著我國及時抑制住疫情蔓延,管理層采取政策“組合拳”,有力地支持國內生產生活恢復正常。周茂華表示,數據顯示,下半年以來,國內企業生產基本恢復至疫情前水平,需求端也在加快恢復中,經濟穩步恢復的可持續性不斷增強,恢復步伐逐月加快,相應地政策也需要做出微調,更加重視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平衡。
在溫彬看來,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此時下調金融機構的跨境融資宏觀審慎調節參數,將有助于金融機構合理安排外幣的資產負債管理,做好匯率風險敞口的管理。人民銀行方面也提出,這將幫助金融機構樹立“風險中性”理念,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通過宏觀審慎調節參數的調整,及時向市場釋放信號,引導市場合理預期,有助于促進外匯收支平衡。同時,由于這個措施主要是針對銀行,約束銀行對外舉債,對內發放外匯貸款的能力,故對企業應該沒有直接影響。